English

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

学习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
2000-10-28 来源:光明日报 林兆木 我有话说

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突出位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一个显著特点。《建议》鲜明地提出:制定“十五”计划,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并且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发展经济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归宿。它还单列一部分集中论述了“十五”提高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目标、内容和政策措施。这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小平同志关于我国分步骤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我们党在80年代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至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至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从邓小平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多次谈到的关于我国发展目标的战略构想,到党中央概括为“三步走”发展战略,都是把发展生产力的阶段性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充分说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是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经济总量增长的最终目的,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因为只有以不断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为目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只有全国人民清楚地看到随着经济发展,生活将不断改善的美好前景,并在实际生活中共享改革和发展的丰硕成果,才能激发起巨大的工作热情和主动创造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其深厚的根基就在这里。

到1995年底,我国已经提前5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九五”计划提出的到200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也已在1997年底提前3年实现。邓小平在1984年10月的一次谈话中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1999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80730亿元,按同年人民币与美元的平均汇价(100美元兑827.83人民币),约折合9752亿美元。按1999年底全国人口125909万人平均,人均为775美元。如果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7.5%,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价保持上年水平,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按美元计算将达到10483亿美元。按2000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8.8‰计算,年底人口约为127017万人,人均约为825美元。尽管8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价也由1985年的100美元兑293.67元人民币,变为1999年的100美元兑827.83元人民币,但由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原来的预计,200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按现在汇率计算均超过一万亿美元,人均超过八百美元,这“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也就是说,进入小康社会是从全国总体上说的。20年间,我国在人口增加2.83亿人的情况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多,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贫困人口由2.5亿减少到2000多万,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度里,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件有伟大意义的事情。”

90年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在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一是近几年居民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二是劳动就业压力加大,失业人数增加;三是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四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五是生态环境有所恶化。显然,这些问题都是“十五”期间应当着力加以解决的。

“十五”改善人民生活的目标和要求

《建议》提出“十五”的目标是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并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具体要求:⑴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吃穿用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增加服务性消费;⑵增加城乡居民居住面积,提高住房和环境质量;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计算机、轿车进入家庭,提高电话普及率;⑷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居民消费环境;⑸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医疗保健水平;⑹重视安全生产,加强劳动保护;⑺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努力实现这些要求,将使人民生活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继续前进,为2010年实现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打下基础。与90年代从温饱到小康的要求有所不同,“十五”改善人民生活的要求具有以下几个新的特点:

一是反映进入小康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要求在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吃穿用消费水平的同时,优化消费结构,重点是提高住与行的消费水平和质量,增加服务性消费。人民生活进入小康阶段,也是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剧变时期,突出表现在居住消费的比重将明显上升。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和住房体制改革的深化,增加城镇居民居住面积,提高住房和环境质量是大势所趋。“十五”期间农村主要是提高住房和环境质量。消费结构升级的另一个重点是提高交通通讯消费水平。《建议》强调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这是从我国人口众多、东部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人口密度很大的国情出发的。《建议》还提出鼓励轿车进入家庭。这是为适应进入小康社会的新情况而提出的。以改善住、行和增加服务性消费为重点的消费结构升级,将为“十五”期间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强大的动力,从而使供给结构升级和消费结构升级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是反映信息技术革命迅速发展条件下新的消费特点。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仅带来新的产业革命,形成众多新兴产业,使传统产业的面貌根本改观,而且对消费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巨大的影响。(下转A3版)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上接A1版)1999年我国已有计算机互联网用户700多万户,计算机装机超过1500万台,居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发展也很迅速。《建议》提出鼓励计算机进入家庭,提高电话普及率,将进一步推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拓展居民的生活空间和消费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三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和改善消费环境的需求。由于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领域的拓宽,旅游、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居民的消费活动将更多地从家庭转向社会。公共消费和居民消费社会化都要求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包括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电网、城市公共交通和煤气、自来水,以及文化、卫生、体育、市场、社区等各类公共设施的建设。实践证明,改善消费环境是扩大消费需求、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除了改善硬环境之外,还包括健全法制、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消费软环境的改善。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安全。如果治安状况不好,交通、生产事故频繁,居民不仅生命财产安全会受到威胁,而且心理、精神会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也就谈不上改善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建议》针对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要重视安全生产,加强劳动保护。这就要求加强各方面管理,搞好防灾减灾工作,预防和控制导致人身伤害的各种事故发生。同时要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这既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保证,也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

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居民收入

改善生活、扩大消费的基础是增加收入。为实现“十五”改善人民生活的目标,必须在经济发展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要努力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这是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迈进的关键环节。要形成住房、旅游、教育以及轿车等新的消费热点,其基本条件就是要大幅度地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1996—1999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上年增长9%、4.6%、4.3%、3.8%,呈逐年下降趋势。今年粮食大幅度减产,农民增收的形势更是不容乐观。这种状况不仅严重影响农民生活的改善,而且使农村市场难以扩大,从而制约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大力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对农产品实行优质优价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增值,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效益。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乡镇企业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同时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加快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积极扩大就业是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建议》指出:“扩大就业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也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扩大就业,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根据历史经验和“十五”的情况,经济增长率要保持7%以上。如果经济增长率低于这个水平,就业的矛盾就会更加尖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大趋势。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就业任务十分繁重,因此推进结构调整和升级也不能只顾一头,在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要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不仅是生产力水平多层次性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人口多、就业任务繁重的国情之必需。现在非国有经济已经成为吸收就业的主要渠道,要积极发展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要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各类第三产业,通过多种途径,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劳务输出规模。规范和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加强职业培训,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增加劳动者学习和培训时间,缓解就业压力。引导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继续实行鼓励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形成市场导向、多种形式的就业机制。

增加居民收入除扩大就业之外,必须千方百计提高经济效益。每个企业和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越好,可分配的部分才能越大。要继续发挥市场机制对初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形成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居民收入的机制。努力增加财政收入,较大幅度地提高国家公职人员的工资待遇。同时规范社会分配秩序,强化国家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失业保险制度。坚持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市贫困人口救济补助标准。继续抓好扶贫攻坚工作,增加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重点做好中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调整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

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拓宽消费领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既取决于居民收入的增长,也有赖于深化改革和调整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

要继续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分配货币化进程,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继续实行建设经济适用房的优惠政策,严格界定购房对象;建立政府住房基金,为低收入者提供廉租住房。现在住房市场需求不旺,主要是因为商品房价格太高。房价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住房建设项目收费过多过滥。据调查,房地产开发企业承担的各种收费约占房价的15%左右,涉及收费项目多达几十项。要使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必须大力整顿房地产拆迁收费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收费,把过高的房价降下来。要进一步放开和健全住宅二级市场,规范和发展中介机构,完善市场体系,充分开展竞争,限制房地产开发商过高的利润。银行要扩大住房信贷规模,简化手续,改进服务。同时加快建立居民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开发住房抵押债券,降低银行住房贷款的风险。

要调整汽车消费政策,鼓励汽车私人消费。各地应当清理废除对私人购买和拥有汽车所采取的限制性规定,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破除保护本地汽车生产厂家利益的市场封锁和竞争障碍;积极培育发展汽车市场,鼓励二手车流通,为鼓励汽车进入家庭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当然,考虑我国人多、石油资源不足需大量进口等国情和现阶段人均收入还比较低的实际,应当鼓励积极发展油耗少、污染轻、占地较少、车价较低的小型车和微型车,并且抓紧研制电动汽车。

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还应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政府对基本医疗、卫生防疫、义务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以及救助社会脆弱群体方面的支出,增强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并提高服务质量。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特大城市要加快地铁和轻轨建设,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交通网络。加大农村道路的改造力度,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增产适合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机动车辆。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为居民增加旅游消费服务。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增加城镇人均绿地面积,提高国土森林覆盖率;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度,为城乡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